貸款知識
銀行為什麼怕貸款給中小企業?從存活率看風險的真相
台灣中小企業雖然數量龐大、貢獻超過8成就業機會,但對銀行來說,承作中小企業貸款始終是一項高風險業務,許多放款不是銀行「不願意」,而是風險結構根本難以控管。

一半中小企業可能活不過10年?存活率揭露真實風險
根據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《2024年中小企業白皮書》,截至2023年底,台灣中小企業總數已達167.4萬家,年增率2.84%,創歷年新高;然而,「數量增加」並不等於「穩定成長」。
從中華徵信所統計(2011–2016)來看,新創企業經營第3年、第4年、第5年的平均存活率分別為86.9%、77.1%、68.7%;若經營期拉長至10年,根據2019年的調查僅約4成企業能存活;換言之,銀行對中小企業放款,幾乎有1/3~1/2的可能會遇到經營終止或倒閉問題,這在信用風險計算中是一項極具衝擊性的因素。
財報看不清、擔保拿不到:資訊與資產兩頭空
許多中小企業沒有經過審計的財務報表,或帳冊品質不佳,讓銀行無法有效掌握實際財務狀況,再加上公司規模小、無專職會計,常以個人帳戶或現金往來處理日常業務,導致資訊不對稱極為嚴重。
此外,中小企業多半缺乏足以設定擔保的固定資產,即便有還款意願,銀行也難以設下風險防線,只能透過信用保證基金擔保或企業主提供個人擔保,但這類擔保常常存在法效不確定、回收困難等問題,使得銀行寧願觀望,也不願輕易承作。
政策扶植 vs. 商業邏輯:銀行不是做慈善
政府雖推出多項政策性貸款與利息補貼措施,例如「青創貸款」、「中小企業信用保證計畫」等,希望透過信用保證降低銀行放款風險,協助中小企業取得資金;然而,即便政府積極介入,銀行在實務操作上仍面臨諸多掣肘。
根據中央通訊社報導,截至2024年底,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的融資餘額已達新台幣1.7兆元,創歷年新高,全年協助企業取得的保證融資金額也達1.6兆元,顯示中小企業對資金的依賴依然強勁。不過,銀行端的壓力並未因此減輕:
- 利差空間極小:政策貸款利率通常低於一般商業利率,銀行僅能收取微薄利潤,有時甚至不足以支付風險成本與營運費用。
- 作業負擔增加:政策性貸款伴隨大量審查、條件審核與報備程序,申請與撥款流程繁瑣,人力耗用高。
- 資本占用壓力大:即使有信保基金保證,銀行仍需依照金管會規範提列風險性資產與資本,使得資金運用彈性降低。
在風險未完全轉嫁、利潤難以支撐實際成本的條件下,銀行對政策貸款的承作意願自然趨於保守,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即使市場上充斥政策性貸款方案,實際核貸與撥款件數仍遠低於需求。
不是銀行不借,而是條件還不夠成熟
要讓銀行真正釋出信心並願意承作中小企業貸款,關鍵並不在於表面的利率高低,而在於企業本身是否具備讓人信賴的經營架構與財務體質。從穩定現金流、清晰帳目,到風險控管能力與償債規劃,這些看似細節的環節,正是銀行評估可貸性的核心依據;若企業能在這些基礎工作上展現出成熟度與前瞻性,自然更容易贏得金融機構的信任。
這也是為什麼,有些企業即使規模不大,仍能順利獲得資金支持;而有些公司即便營運多年,仍難跨過放款那道門檻;差別往往不在財力多寡,而在是否有人幫你把底層邏輯整理清楚、看起來值得信任。銀行不會為企業的未來做保證,它只根據你當下展現的條件做出判斷。經營基礎愈扎實,資金的門才愈可能為你打開。
立即預約企業貸款健診
別讓資金缺口拖垮苦心經營的事業,一通電話,改變企業轉型的曲線!立即預約企業貸款健診,免費諮詢